环保税开征6年,引导企业算好经济环保“两本账”

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

今年,环保税开征已满6年。6年来,环保税通过“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既算经济账又算环保账,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排污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今年4月,距离环境保护税首次申报时间已满6年。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当年4月,首批环境保护税纳税人开展首次纳税申报。

6年来,环保税通过“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既算经济账又算环保账,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排污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近日,记者走进3家首批缴纳环保税的企业,看企业绿色转型效果,听企业细算绿色发展的经济环保“两本账”。

算好环保账,为企业带来绿色收益

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珞璜发电厂)是环保税开征后的首批纳税人之一,如今其环保技术和设备让人们摆脱了对火电厂“高污染”的刻板印象。

珞璜发电厂财务负责人杨迎鸽介绍,6年前税务干部上门宣传环保税法时,帮企业算过一笔账:开征环保税之前,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应当缴纳排污费,标准为每污染当量1.2元,排污费预计在800万元左右。环保税开征后,重庆执行的环保税征收标准为每污染当量2.4元,在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税负将翻倍。

火电厂之所以被人诟病“高污染”,关键是技术落后,比如煤炭燃烧不充分,缺少烟气处理设备等。为此,珞璜发电厂对6台发电机组全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并增设煤场防风抑尘网等。

“环保税法实施第一年,我们产生的污染当量数比2017年下降73.1%,缴纳环境保护税214万元,与2017年缴纳的排污费796万元相比,降低了73%。”杨迎鸽说。

前后两笔账,让珞璜发电厂看到了绿色转型的好处。2020年,珞璜发电厂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污泥耦合发电项目,“跨界接单”做起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该项目年处理湿污泥能力达40万吨,占重庆市生活污泥总量的一半,每年可节约标煤2.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28万吨。

“这条转型之路,使我们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仅环保税就享受超2000万元的减免。”杨迎鸽说。

不能只算“小账”,更要算“大账”

投资环保改造项目,什么时候能回本?2018年,当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坚持启动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时,不断被管理层提问。如今,他的坚持已有了回报,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该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环保税实施前,企业每年排放各类污染物超过900吨。2018年,在环保税政策的约束下,企业决定启动环保系统改造项目。

王立新回忆,起初有人认为环保改造周期长,会对公司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也有人觉得环保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太大,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环境保护问题,不能只算‘小账’‘眼前账’,更要算‘大账’‘长远账’。”王立新说。

实践证明,环保投入的回本速度,远比王立新预想要快。2021年,企业获得生态环境部门给予的一次性污染防治资金近千万元。2023年,得益于环保、技术等多方面原因,企业被认定为先进制造业,开始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每年800多万元的加计抵减优惠,不仅大大缩短了回本速度,也为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王立新说。

截至目前,甘肃银光聚银化工累计投资环保技术改进资金超9000余万元。经过技术改进,聚银化工排放废水已经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一级A类标准,全年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37.7%、44.6%,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4.6%、76.3%,污染物整体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50%以上。

铲平“固废山”,偿还生态“欠账”

环保税鼓励清洁生产,鼓励集中处理,鼓励循环利用。对企业来说,实现循环利用难度最大,但受益也最明显。在循环利用道路上探索了十几年,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此很有发言权。

在贵州川恒化工厂区生产基地的东侧,有一个专门堆放磷石膏固体废料的堆场,因为废料堆得太高,厂里人叫这里“固废山”。

“铲平‘固废山’,还清生态‘欠账’,一直是我们的愿景。”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龙辉介绍,在探索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道路上,他们先后尝试了多种方式,但都无法对废料进行有效利用。

“环保税的开征是一个契机,让我们下定决心重启磷石膏综合利用研究项目。”贵州川恒化工财务总监何永辉说,2018年,企业相继在水、渣、气治理和综合利用上投入资金近1亿元,并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开发出“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实现了半水磷石膏改性后用于矿井充填。

自2019年起,贵州川恒化工不仅实现新增磷石膏废料全部消纳,而且每年还能消纳存量磷石膏废料约60万吨。根据测算,仅磷矿废渣生产出的产品每年大概能实现营收32亿元,对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理还让企业享受约280万元的环保税减免。

“现在,‘固废山’已缩小了1/6,预计过几年将彻底不复存在。”何永辉说。

京ICP备202300992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055号